(原标题:净零碳城市丨上海: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城市的碳达峰样本)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帆
在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多个省市都表态力争在全国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但有的在时间表的制定上较为审慎。上海,是率先明确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重点城市。
这一目标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写进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规划中专门有一节内容为“气候变化应对”,提出了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预计于2025年前达到峰值,至2035年,控制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5%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控制在0.22吨标准煤以下。
上海生态环境局局长不久前透露了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几个要点,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作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和金融业发达的超大城市,上海的碳达峰路径将有着独特的样本意义。
能耗强度高于京穗深
与国际上诸多发达城市不同的是,上海仍然很大程度是一个“生产型”城市。2018年,上海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吹响重振“上海制造”集结号。从产业结构来看,2020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26.6:73.1,工业仍然占据了不低的比例。
从能源消费情况来看,根据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2019年,第二产业的能源终端消费量为5917.61万吨标准煤,占比为49.9%,尽管在过去的10年间总体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但占比仍然达到了将近一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到2019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一路攀升。这意味着,上海用更少的能源,创造出了更高的工业产值,很大程度表明了上海的工业在完成结构升级与节能增效。
从2011年到2019年,上海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已经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的阶段。
但如果根据统计部门披露的年度能源消费量和GDP来计算能耗强度,2019年,上海单位GDP能耗为0.31吨标准煤/万元,同期北京、广州和深圳的这一数据分别为0.21、0.27和0.17吨标准煤/万元。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能耗强度最高,这意味着未来在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深度脱碳过程中,上海还将面临艰巨挑战。
从能源结构来看,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煤炭消费总量为4238.28万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则披露,“十三五”期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比重从37%下降到31%左右。
尽管31%已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深圳在“十二五”末期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就已经降至6.4%。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海有必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
上海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3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左右。分行业、分领域实施光伏专项工程,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
即未来5年内,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下降1个百分点,对于上海而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过分严格的目标。
此外,上海因为受到土地资源等限制,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更多地推动外购绿电。
消费侧减碳探索
除了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工业排放碳达峰之外,上海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的超大城市,交通、建筑以及整个城市运行都面临着碳排放增加的压力。
2020年,上海人均GDP为15.56万元,按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2.26万美元,已经跨过了国际上人均GDP2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门槛,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2020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232元,是全国唯一突破7万元大关的地区。
根据一般规律,通常富裕程度高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等方面比富裕程度低的城市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更高,产生环境效应影响压迫更大,碳排放量也更高。
以交通为例,截至今年6月,上海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9.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51.3万辆,新能源汽车占仅了较小的比例。
今年,上海发布《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未来5年内,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研究巡游出租车更新新能源车型鼓励政策,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
未来,上海个人购置的燃油汽车数量仍会继续增加,如何通过公用领域汽车的电动化置换等方式,以及进一步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交通,从而控制全市燃油汽车总量,减少燃油汽车使用频次,对于上海实现交通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规划发展方面,上海今年提出培育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到2035年,每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并提出新城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还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是在城市运行过程中促进减碳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五大新城的意义更在于,将打造混合型的空间布局,包括生产、消费、居住等功能,改变过去传统的郊区发展依附于中心城区的模式,能有效促进“职住平衡”,这将有利于促进城市运行的低碳化。
居民消费也是减碳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9年,上海生活消费所消耗的能源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为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碳达峰,上海正在筹备“碳普惠”项目。通俗理解,就是把市民的各种低碳行为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出来,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让践行低碳生活的市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激励。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中国目前仍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也要确保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不可能主要依靠产业转移来实现低碳目标,而需要更多地从节能增效、能源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城市的科学规划与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去挖掘减碳潜力。上海有着领先的低碳发展意识,以及良好的低碳发展基础,上海如何探寻一条迈向净零碳城市的路径,对于全国也将有着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11294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